大学生劳动心得(大学生劳动课感悟)
劳动教育扎根校园
“这是我们班的责任领域。秋天种的菠菜白菜我们已经吃过了,明年春天菠菜就能长了。”
封闭式管理强行开辟劳动实习基地
某高职院校拿出20多亩土地供学生耕种,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谈到这件事,学校党委书记张少华告诉记者,学校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努力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今年9月开学,因为疫情校园封闭管理,不方便组织学生校外做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工作中流汗。学校党委做出了果断决定,清理了校园内20多亩多年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土地,并将其作为劳动实践经验基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挥汗如雨。
垃圾清理、土地平整、施肥、播种.学校聘请有经验的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学校党委成员带头参与工作,根据每个班级的规格划分责任领域,保证全校学生的充分参与。张少华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认识到“每一粒都是辛苦的”的困难,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和认同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好的劳动价值。
劳动传统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其实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的劳动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坚持了近40年。学校的前身河北省正定师范学校在80年代就开始了学生工作周活动,并一直保持至今。
劳动周是我们学校学生培训的重要环节,让劳动覆盖所有学生,全过程,全学校。
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活动,每个专业每学期有一个劳动周。编制劳动实习指导手册,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劳动标准、考核评价、安全防护等要求。学校还精选生活劳动实践、生产劳动实践、服务劳动实践的成果,通过图片、视频、成品、现场制作等方式展示交流全校劳动教育实践成果。
今年9月,为了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学校党委下发了《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设计了顶层劳动教育,并将其融入育人的全过程,明确了学生要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
在校园里,大学生去班里的劳动实习基地挖土、施肥、播种、浇水,用扫把、拖把打扫宿舍、教室,在“引企入校”的数控车间生产出口海外的零件……这些劳动场景随处可见。
劳动精神激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学校校长陈家兴介绍,学校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劳动精神、劳动模范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系统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而给职业教育人员一个崇尚劳动的背景。
学校将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融入公共基础课,渗透专业课。《方案》规定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在公共基础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法规教育;公共体育课注重
该校结合高职专业特点,开展“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利用见习、实习期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
工作之余,学校还组织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师生一起畅谈劳动经验,围绕“什么是劳动,如何劳动,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劳动精神,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等话题进行交流。
《中国教育报》 2020年12月24日第三版
下一篇:礼物的作文(礼物的意义在于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