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培训 加盟 净水器                                     投稿

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的记录)

杨东平: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下,仍有许多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实质性和技术性问题亟待解决。从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到今天,可以说大多数人都认同一个文明国家、一个文明民族是不能脱离自己传统的观点。正因为如此,这些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第三届生命教育创新峰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会议上发言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后,传统文化教育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基本组成部分。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别指南。传统文化的复兴从民间的国学热,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国家意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敦和基金会花了一年时间扫描研究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

敦和基金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资助项目负责人王蒙简要介绍了敦和基金会的项目价值和资助理念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区分了几个不同的主题。第一部分是政府在中小学、高中和大学的各个阶段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性要求和实际发展。

除了政府和公立学校之外,近年来社会上最热门、发展最快的机构是民间学院、私立学校、国学班等民间教育机构。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学生不上公立学校,只接受教育部明令禁止的读经教育,但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也说明民间自发学习国学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此外,以一些社会机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社会组织、媒体等,在这个领域也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正在生长的很有能量的板块.为例,凤凰卫视的郭雪频道、光明日报的郭雪版等,以及一种新媒体,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学习传统文化,这几年发展很快。

教育专家、实践者和媒体人讨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和热点问题

国学教育并没有形成自己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系统

公办学校系统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究竟如何贯彻落实仍是很大的问题。大多还停留在古典诗词、文章的学习层面。古代经典究竟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占什么样的分量?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

读经的含金量有多大?能否用诗词歌赋代替古典学,而不是四书五经?即使传统的国学主要是以文学的形式传承,也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比如央视的《经典永流传》。

对于国学教育并没有形成自己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系统,包括教材。在不同阶段必须学习什么,没有答案。

国学的民间学习体系百花齐放,最著名的是台湾学者王财贵(新儒家牟宗三的弟子)倡导的读经模式。他从小提倡大量阅读,背30万字等等。至于纯读经,大家可能从经验上觉得有问题。我们用几千年前的方式培养一个21世纪的孩子合适吗?这个问题当然会继续辩论。即使是主要读圣经的机构,也有不同的选择。怎样才能确认阅读经典的合法性或合理性,哪些经典可以定性为优秀,哪些是必须学习需要背诵的?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标准答案。

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它在道德教育和改善一个地区的民俗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比如山东的乡村书院就成了农村文化保护的渠道,确实有助于改善家风民俗。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背后有许多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除了质量问题,还有老师的问题。虽然教育部已经把书法纳入小学教育,但其实大部分学校都做不到。答案很简单,就是没有老师。就算有老师也会说没时间。这就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难做更多的加法。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兴,一方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实质性、技术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正因为如此,这些问题才特别值得关注,这也是我们做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 的一个初衷。

我们已经超越了20年前关于提倡发扬传统还是反传统的讨论。从100年前的五四到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同一个观点——一个文明的国家、文明的民族不能够跟自己的传统决裂,还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来创新,也就是要通过强基固本获得继续生长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愿望。

(以上内容基于杨东平教授在第三届生命教育创新峰会上的演讲)

文章来源|敦和基金会(如共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未经授权发布,请及时删除。)

微信编辑|肖雪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