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中小微”,科技助力已成金融机构新风向
时间:2020-06-23 15:44:31 阅读:259
金融支持小微、银行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如何更好地帮扶中小微企业,是今年两会期间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自2019年,银保监会和国家发改委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印发了系列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尽管政策一再下行,然而,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仍有80%左右的小微企业未获得过贷款,加上今年疫情影响,也让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更为严峻。
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其本质是难在缺信息、缺信用。融资是一种资金使用权的暂时性让渡,是一种交易。分为两个阶段,借和还。当小微企业借了以后,后面会存在不确定性,能不能按时还本付息。
解决这个风险的传统金融办法是抵押,但小微企业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另外一种是信用评估,给予声誉良好的企业以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大企业拥有市场积累的声誉,所以为了维护这种无形资产,它们会有动机按时还款付息。而小企业缺乏声誉,所以金融机构不敢把钱贷给它。
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良性发展。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更迭,数字浪潮推动了金融科技发展,同时为解决这个融资难题开辟了新的路径——以科技推动数字普惠金融。
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解决了贷前信用主体资质甄别、贷后动态监管的便捷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无形资产积累的新途径,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
同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加强企业信息整合和平台共享,金融技术能够针对小微企业进行全面、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将信息从容量和深度上延展提升,使得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作出更为科学的预判,实现风控预警前移,从而促进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惠利,使得普惠金融服务能够持续良性发展,响应政府的下沉政策。
模型优势强化风控 小微信贷融资破冰。科技对于金融机构的助力,除了体现在信息获取上的精耕细作,还体现在风控模型优势上,一是先解决风险,二是提升效率。
在面对负面的外部环境冲击时(如疫情影响),信贷领域的违约率加速提升。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提高业务的效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可以了解其对金融服务的诉求。
华策数科作为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商,信用评分模型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欺诈/违约/逾期/失联等风险监控。结合通用场景应用,华策数科把这个模型KS值提升至52%,这52%对信用评分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再加上传统金融行业的数据,比如银行征信,风险策略人员可以从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智能风险监控,既满足金融机构风控需求,也能让金融机构服务更多的用户。
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纾解,普惠金融正向推进,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科技融合也终将成为金融机构发展布局的新风向。
未来,大中型银行或许会更加往中小微企下沉,这一趋势也将长期存在。华策数科将结合多年金融行业经验,通过技术、算法与大数据等技术帮助企业创造更多深层次的业务价值,实现数字化转型!
郑重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