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尹正:智能制造需要硬技术更需要“软”知识
中国制造业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入数字化转型新时代。传统行业如水泥行业也搭上了这班列车。在过去,水泥工程常常依靠经验来解决曲度、弯度等生产问题。然而,如今水泥工艺也开始加装传感器、使用大量软件进行仿真: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新模拟整个工艺,并结合历史和现实数据,找到最优化方案,从而降低能耗,实现既降低成本,又助力环保的目的。
上述案例仅仅是施耐德电气凭借数字化创新解决方案为传统行业提质增效的案例之一。在施耐德电气与中国建材集团的合作中,每单位产品实现了3%-5%的能源节约,同时10%-15%的生产人员工作效率也得到了优化。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表示:“这是大数据和AI技术赋能制造业的典型案例,它实实在在降低了重建成本”。
在5G大势与AI浪潮的席卷下,带宽与算力纷纷进入更加强大的时代,AI仿佛装上了 “双翼”。
5G提供的大带宽与低时延能力,意味着企业有机会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收集、传输更大量的数据。例如,在以前,企业需要将250个传感器的数据在本地集合起来上传,而通过5G,企业就可以一次将250个数据同时上传。采集数据变得更为简单、成本不断下降,这也将带来更多相关应用。
智能制造始于IT赋能OT
在尹正看来,对所有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无论是5G、云计算、AI,还是IT技术,最终都要为OT服务。倘若为了IT而IT、不能产生价值,就容易迷失在风口上。
施耐德电气早已扮演起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角色,针对中国用户的痛点,施耐德电气的观点是:IT为OT赋能。
“所谓IoT,就是IT对OT的赋能。通用的IT技术,能够‘加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拥有对各行业具体应用场景的专门知识,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施耐德电气基于物联网的EcoStruxure平台的优势所在。”尹正进一步解释。
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业务执行副总裁何维克表示,所有的环节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来提升,但是有些场景实际上不需要那么高的技术手段,通俗点讲就是“用核弹去打一只鸟”,或者说是“杀鸡用牛刀”。
换句话说,在人工智能口号充斥市场的时代,真正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中,都要有对行业的充分理解,灵活利用AI的支持。施耐德电气认为,将通用AI技术和应用结合的专有能力,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