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培训 加盟 净水器                                     投稿

我的责任(我辈责任感作文800字)

“国家的需要是我的责任。”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追忆“两弹一星”英雄袁

手稿《新华日报》成为风霜人

新华社记者王晨阳

“国家的需要是我的责任。”这是“两弹一星”英雄袁生前常说的话,也是他的行为准则。1月9日晚,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赤子之心

袁1924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市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袁凯基早年留学美国,化学博士。袁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小喜欢化学,最终选择了化学研究的人生道路。

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前身为中国药科大学)后,袁在上海第一制药厂担任技术员。1951年5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调到上海磺胺厂筹备处,7月中旬去苏联留学。

在苏联,因为语言不通,袁突然一天学习俄语长达七个小时。袁在莫斯科的全苏联药物化学研究所学习期间,基本上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四年后,袁以优异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理学(苏联学制)副博士学位。

袁于1955年回国,被任命为化工部管理干部。但他热爱化学研究,希望能在科研一线工作。经过多方努力,袁于1956年秋从化工部调到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这次工作调动是袁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改变研究方向

肽合成、电离辐射化学防护药物、抗病毒浸渍剂……袁在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随后,国家安排的一项更为重要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袁的肩上。

1959年下半年,急需“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担了核燃料萃取剂的研究任务。"国家的需要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强烈的理想信念打消了袁改行的疑虑,他决心自力更生,为中国原子弹的发展做出贡献。

为国家急,参与任务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袁曾组织研究人员到东北偏远矿山现场做提取实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袁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完成了核燃料萃取剂的研究任务,并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关键萃取剂。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一星”创始人钱三强后来评论说,60年代初对铀提取用萃取剂的研究在当时国防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铀离不开它。

承担核燃料萃取剂的研究任务,是袁研究方向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重大转折。之后,袁组织社会调查,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展了军用转民用萃取剂的研究。

元始终坚持“立足基础,着眼应用”的原则。袁及其研究团队通过数百种化合物的合成和提取实验,找到了一系列性能良好、品种齐全的萃取剂,其中11个品种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科研永不止步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纯、经典、单学科的课题已经很少,大部分被跨学科、互穿的综合学科所取代。”袁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言传身教,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创新实践。袁带领学生开展新

袁还有一个博士生导师,身份是国务院批准的——。他培养了40多名研究生。袁把研究生培养作为自己科研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坚持“研究生注重培养,不作为劳动力使用”,“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靠导师,还要靠导师科研团队的集体智慧”。

90岁的博士生是袁最喜欢的学生。袁毕业后推荐他到美国做博士后研究。王国宏在他的家乡江苏省常州市成立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用他的知识回报家乡。

“袁先生不仅关心我的学业,还关心我的个人大事。我结婚的时候,袁先生在他家给我办了婚礼。从做人到在这里做研究,我学到了很多。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也用它来教育我的双胞胎女儿。”王国宏说。

“作为一个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辈子为国家做出了哪些有益的贡献。”袁经常用柯尔查金的话来要求自己,激励年轻人。这句话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脚。新华社上海一月十三日电

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