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粘贴”也能写好Essay?
最近我跟一位同学讨论essay怎么写的时候,细读了他的理论框架,我询问他为何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理论框架。他回答我,其实这个框架是他先前为其他用途所写的内容,后来才被安插到目前essay的位置。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文章,而每当我告诉某个同学文章内某处的流畅度、观点或语气似乎有点偏离时,同学会告诉我这些材料是从别处「剪贴」过来的。
有些人在解释来由时会带着一丝愧疚,有些人则把这类的做法当成家常便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的「剪贴」,或更精确地说,「复制」内容,在写作上是一项耐人寻味的两难。无论这主意是好是坏,我们都经常在剪贴其他人的内容。
只要把旧文句剪下贴上,新文章几乎不必花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加长篇幅。不过,常听有人会用「拼装车」来指那些品质欠佳的东西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很自然地,我们会预期为某特定情境所设计的事物,并不会那么适合另一个情境,因此剪贴过来的句子大部分都仍会带着原出处的痕迹。此外,沿用旧文句让我们失去用现在的观点重新撰写相同材料的机会。
每当我用这个方式加长文章的时候,总是要对抗内心深处的反弹之声。我总觉得移植过来的句子和新家格格不入,也认为自己失去了一个用新的方式把同样的想法说得更好的机会。
尽管有上述疑虑,我并不认为插入文句绝对是不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初稿的品质不需要太高,能完成一份完整的初稿已是一大成就。即使还有许多工作待完成,将所有的片段整理集合起来,也就是重要的里程碑了。当所有基本材料,包含插入的文句在内,都准备就绪时,即可将注意力转向更艰巨的任务—产出完稿。
不过,请容我提醒:如果你并不打算进行大规模的改写,在新文件中插入原有的文句就不是个很好的主意。然而,如果你愿意进行大幅度的改写,努力尝试组合在各种情境下所写的文字,结果可能会让你出乎意料的成功。虽然这类的初稿可能会比传统的初稿更缺乏连贯性,却是一个很好的跳板,使我们能更理解整体的沟通意图。
当我的同学着手修改理论框架的呈现方式时,他已经有完整的章节作为基础。他本来可能会卡在电脑前,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方式来呈现理论架构。然而,既然已写出一份完整草稿,他就可以请一位局外人读者看看。在和我讨论过草稿后,他发现了一些仍然有问题的地方。因此,即使剪贴的结果上不了台面,却足够让他进入下一个编修阶段。有时候,这恰好是我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