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获得生存优势,必须“逆”科学管理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要想获得生存优势,必须“逆”科学管理

时间:2021-03-26 10:33:04 阅读:273
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了纪律、精准、经济、理性和秩序,抹杀了艺术、创意、勇敢与锐气,员工禁锢在半专制的组织内,丧失了想象力、开创性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伦敦商学院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加里·哈默尔 我碰到过这样一位公司总裁,他姓朱,第一次见面是我受邀为他们公司中层授课。朱总裁与我简单寒暄了几句,就径直走向了培训讲台,一脸严肃地说道: “我知道,在座的基本上不是管理科班出身的,平时管理都是凭经验在做。今天公司花重金聘请资深管理专家来授课,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要认真听讲和做好笔记。另外,我顺便提醒一下,过去的半年我们的工作成效很差,离预期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你们要好好听老师讲,找出问题,及时改正,要不然,你我都要下课了。” 听到这里,我的心咯噔一下,而且发现眼前的这些参训人员,原本脸上挂着一些笑容,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我从参训人员,也就是他们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那里得知,朱总裁平时都是这种严肃的风格,而且开会总是一言堂。刚开始,大家还会发表一些意见,而朱总裁常常这样说:“你知道,你在跟谁说话吗?”“别说了,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真没用,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到后来,即使很有想法的人,也都不表达了。 你完全可以想到,“听话照做”会成为该公司判断员工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那些本来有想法的人,及不愿意被“控制”的人,是很难在公司长期立足的。 专制式的管理行为,不可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更不可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因为专制会阻碍信息的流动,会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情绪,使得人们无法以最好的状态去工作。同时,如果长期遭受专制管理行为的压制,人思维和潜力会逐渐地被抑制。 面对这样一群思维长期受到压制的受众,整堂课,不管我如何使用授课技巧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始终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压制”让团队形成了这样的“调性”了。朱总裁那样的开场白不如不说!因为他让整个培训室弥漫着压抑的情绪。 后来,我与朱总裁沟通时,他竟然很惊讶,说:“以前,包括他之前所经历过的企业都是这样的。管理不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吗?以前的管理教科书都是这样说的呀!” 诚然,那已成为历史——100多年前的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而今天却是互联网时代,思维形态和技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海尔集团张瑞敏早在2013年就说,“传统的管理模式都不奏效了,必须去打造新的。” 在我看来,管理的目的是激活人,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能说明“管理”出现了问题——是时候改变了。 — 1— 重新定义管理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如今,我却觉得,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甚至是一年河东,一年河西。 十多年前,我可以满怀信心地帮助为企业制定十年战略规划。可如今,帮助企业做一个五年规划都很“奢侈”。互联网公司更“厉害”,三个月就是一个发展的分水岭。 我们所在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不可掌控的因素也日益增多。自信息时代以来,社会的易变性,使预测变得很难,甚至不可能。德鲁克曾说,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一是未来不可知的,二是肯定与我们预测的不一样。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任何因素都不容忽视,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复杂世界呈现的是线性运行趋势,而错综复杂的世界则呈现非线性运行趋势。因此,企业或是个人,都得随时做好准备进行自我颠覆。不得不来问一句:你跟上这个时代了吗? 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掌握瞬息万变中的主动权?如何定义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管理”?如何带领团队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每一个管理者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手和脚”的管理逻辑,源于19世纪发明的“科学管理”。当时为了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出现了管理者充当“大脑”,工人扮演“手和脚”的分工,管理者命令和指挥工人去执行任务,并监督工人。 那个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泰勒,一度成为企业主最受欢迎的人,也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当时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就是泰勒拿着一支钢笔、一本账簿和一块秒表,成天在车间里的工人堆里转悠,记录每一道工序的时间,纠正他们的动作,以最“科学”的方式进行优化。毋庸置疑,泰勒的方法对当时的企业所有者来说,所取得的效果是巨大的,但却是残酷的。 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把人固定在“格子”里,员工干活基本上不用动脑。按部就班和井然有序,是那个时候管理的重要特征——喜剧演员卓别林饰演小胡子工人的场景就是很好的写照。诚然,“科学管理”是傻瓜式管理体系。 “科学管理”虽然让工作井然有序,让人很勤奋,但是无法让人创新,无法让人在迅速变化的时代敏捷反应。毕竟我们很难指望像机器一样的人,能充满激情和责任感。 在知识经济时代,谈“科学管理”已不科学了。比如,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希望公司使用他们的大脑,而不是使用他们的手和脚。 可以说,现代管理已走过了“我只使用你的手和脚,大脑由管理者代替”的“科学管理”时代,正迈向“手和脚”由人工智能代替,而要大幅度使用员工大脑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想要获得生存优势,就必须进行逆科学管理,向员工赋能。 在当前环境下,如何让团队自决定、自发展和自驱动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想办法驱动人、激励人,让不能胜任的人胜任。如果继续使用100多年发明的“管理”,正如一位刚毕业入职的女生说,“那只会把人管走,这样的公司适合安放在博物馆了”。 — 2— 团队赋能已成趋势 在20年前,只要企业给钱,员工就会拼命干活;在10年前,员工除了要钱,还要“闲”,有没有休息时间;到了如今,除了要钱、要闲,更要符合个人志趣。 现在很多年轻人,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问“你们那的工资多少?”,而是问“你们那午饭怎么样?”对一个95后来说,午饭的吸引力可能比工作大多了。看似是一顿午饭,其实代表着公司是否对员工用心。 当然,有些人不在乎那顿午饭,而看重工作环境,比如“温馨”“窗外能看风景”“有免费咖啡喝”。也有的人特别在意上班做的事是否有意思。还有一些人注重同事关系,以及是否经常加班等。 为此,我们要做些什么?借用吴晓波老师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要拥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那么,作为领导者就要让员工不为挣工资而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两件事: 一是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让员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要实现这一点,领导者必须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从招聘开始,就擦亮眼睛,找到那些喜欢干这样工作的人,并想方设法让员工的专长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让工作岗位和个人技能结合起来,做到人尽所长。 二是“去”KPI。“去”KPI不是让我们没有任何KPI指标,而是减少过多的KPI指标。目前有企业在实施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和KPI分别是,“我要做的事”和“要我做的事”,二者理解不同。KR(关键结果)可以自己定义,KPI则不能,由组织定义。同时,OKR与绩效考核分离,不直接与薪酬、晋升关联,强调关键结果的量化,而非目标的量化。 三是能力比头衔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不把上级称呼为“总经理”“总监”“经理”;有的直呼其名,比如,在联想公司内部,员工不称杨元庆为杨总,而称“元庆”;有的则以老师相称,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在公司内部多数人称他为马老师,很少叫马总。不仅如此,不少公司把高管的福利、额外津贴和资源与新员工是一样的,甚至取消了高管餐厅、停车位或补贴。 一句话,头衔越来越不被重视和关注。“如果没有头衔,我怎么安排他们工作?”还说出这样的话就会被笑话了。如果领导者继续高高在上,那就可能被认为“无知”了。 — 3— 团队赋能,是领导者的必备能力 早在很久之前,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提出“权力接受论”,意思是“如果上级发出一个指示,被下属接受了,这个权力就成立了。如果不被接受,这个权力就被拒绝了。也就是说,一项指示是否具有权力,决定于指示的接受者,而不是指示的发布者。” 根据权力接受论,说明权力不是公司给的,而是员工给的——提高个人的领导力,就可以安排他人工作。因此,我们要加强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成为管理团队越来越迫切的事情。 在Google,公司经常给表现最好的员工做领导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会不受头衔权威影响的领导艺术。久而久之,带团队对这些人来说,就变得非常简单。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学会了如何领导他人。 能够给团队赋能,这是对领导的基本要求。 文章来源于:蒋小华官网
郑重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关于幼儿教育加盟项目有哪些

下一篇:开个少儿绘画加盟店咋样赚钱吗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