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那渐行渐远的留学生活
时间:2023-06-09 13:13:34 阅读:60
回首一看,毕业已经两年,由于种种原因,又没有去成毕业典礼,这也是我唯一想吐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点——毕业典礼的时间实在太奇葩,竟然是毕业之后的第二年举行。既然错过了毕业典礼,就用这篇回忆来致我那渐行渐远的留学生活。
已经吐槽了母校,就让回忆从我的母校开始吧。
国外的大学很少有校园的概念,UCL当然也是如此。但一般都有主校区,而我们的主校区,有着一个和大英博物馆形似的建筑,很多游人都会来这里拍照。
在这里,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这里拥有数量可观的图书馆,散布在主楼和各个学院;开着自己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几乎每天都会承接或举办知名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还有各种社团和课程任君选择。我虽然读研,课业紧张,还是上了法语课,用英文学法语还免费,这件事实在太诱人了。除了法语课,我还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在学校的附中做一名中文老师,教那里的孩子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当初选择UCL,不只是冲着它的名气,还因为它有全英第一的考古学院。我选择的是文化遗产研究专业,一个让我又爱又痛、至死不渝的专业。这个专业可以说是整个学院里理论性最强的一个,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你在理论高度上有一个质的突破,但是也要求英文水平和基础知识必须足够扎实,因为老师们都是用你不知道的例子来解释你没听说过的理论,难度可想而知。
除了必修课还有选修课,可以选择学院内的其他课程。我选了一门博物馆和遗址的阐释(museum and site interpretation),但这门选修课所占用的精力并不比必修课少。时长整整一年。第一学期我们在教室学习理论,时而听听讲座。第二学期就是实践了,去一家伦敦的博物馆参与策展,做一次真正的展览。
我们定点的博物馆是杰夫瑞博物馆(Geffrye Museum),一家以一系列客厅和花园组成、旨在展示伦敦中产阶级400年来生活变化的特色博物馆。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围绕他们的花园展开的,我们就以花园为载体策化了一次名为“一花一世界——艺苑人生”(Dig this: Gardening for Happiness and Well-being)的展览,而我和一名哥伦比亚同学负责展期内相关的教育活动。
我们两个人一共设计了三个儿童活动和一个成人活动,从选题到设计,从预算到采买,从聘请活动老师到做市场推广吸引游客,从开始前的试验准备到活动后的评估反馈,几乎都是我们两个人独立完成的,当然也借助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资源和指导,还有我们全体团队的合作。那段时间,我们开小组会、大组会,去博物馆与工作人员开会讨论、写报告,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给了这门课程,虽然痛苦,但收获颇丰。所以我没有时间完成我得报告,所以我通过室友的介绍选择了lunwenhelp的报告代写服务:https://www.lunwenhelp.com/report-daixie/
出国留学不仅考验学习能力,更考验生活能力。我个人认为,如果只是去读一年研究生,住宿舍就好,有带食堂和带厨房的两种。
我的宿舍在卡姆登镇(Camden Town)再北一点的肯特镇(Kentish Town),有地铁和公交车直达学校,走路的话也就是半个多小时,夏天的时候我常常走路回家。有人说卡姆登镇很乱,这里曾经是朋克文化的聚集区,但我在此生活的时候也只有周末会看到他们的聚会。出国之后,很多地方的安静有时候甚至让你怀念中国的喧闹,所以住在热闹的地方也很有趣。
国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完善,无论住在哪里,周围的超市、市场、杂货店、外卖店应有尽有。我当时选择的是带厨房的宿舍,需要自己做饭,下了课去超市成为家常便饭。英国的超市按照价格由高到低来排大体是Max and Spenser、Sainsbury’s、Tesco、Morrisons、Iceland……
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人生(If you are tired of London, you are tired of life.)一提到伦敦,大家都会想到这句名言。但只有真切地在那里生活过、感受过,才能领悟此话的真谛。伦敦对于我这样一个热爱艺术与文化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走在伦敦的街头,就仿佛走进了历史,街边的房子都是上百年的建筑,随处可见的满眼绿色也是由高龄的粗大古树点缀。到处都是博物馆、画廊,而且周五晚上9点才关门,点亮了很多人的Friday Night。
伦敦并非只有历史,即便你不喜欢博物馆,也一样可以满足你享受生活的愿望。
回国快两年了,很多人还是远远就能嗅到我身上“海归”的味道。的确,在英国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仿佛一切都融进了我的血液里,成为我携带一生的财富。由此培养出的一种情怀,对我们来说有时会是一种折磨,让我们矛盾而纠结,好像无法放弃对祖国的归属感和家人朋友的关怀,同时也无法遗忘那份干净的空气和环境,那口纯正的伦敦腔,那种面对黑暗料理的自嘲式幽默。但即便如此,前往英国留学永远是一趟无悔的旅程。
已经吐槽了母校,就让回忆从我的母校开始吧。
国外的大学很少有校园的概念,UCL当然也是如此。但一般都有主校区,而我们的主校区,有着一个和大英博物馆形似的建筑,很多游人都会来这里拍照。
在这里,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这里拥有数量可观的图书馆,散布在主楼和各个学院;开着自己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几乎每天都会承接或举办知名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还有各种社团和课程任君选择。我虽然读研,课业紧张,还是上了法语课,用英文学法语还免费,这件事实在太诱人了。除了法语课,我还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在学校的附中做一名中文老师,教那里的孩子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当初选择UCL,不只是冲着它的名气,还因为它有全英第一的考古学院。我选择的是文化遗产研究专业,一个让我又爱又痛、至死不渝的专业。这个专业可以说是整个学院里理论性最强的一个,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你在理论高度上有一个质的突破,但是也要求英文水平和基础知识必须足够扎实,因为老师们都是用你不知道的例子来解释你没听说过的理论,难度可想而知。
除了必修课还有选修课,可以选择学院内的其他课程。我选了一门博物馆和遗址的阐释(museum and site interpretation),但这门选修课所占用的精力并不比必修课少。时长整整一年。第一学期我们在教室学习理论,时而听听讲座。第二学期就是实践了,去一家伦敦的博物馆参与策展,做一次真正的展览。
我们定点的博物馆是杰夫瑞博物馆(Geffrye Museum),一家以一系列客厅和花园组成、旨在展示伦敦中产阶级400年来生活变化的特色博物馆。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围绕他们的花园展开的,我们就以花园为载体策化了一次名为“一花一世界——艺苑人生”(Dig this: Gardening for Happiness and Well-being)的展览,而我和一名哥伦比亚同学负责展期内相关的教育活动。
我们两个人一共设计了三个儿童活动和一个成人活动,从选题到设计,从预算到采买,从聘请活动老师到做市场推广吸引游客,从开始前的试验准备到活动后的评估反馈,几乎都是我们两个人独立完成的,当然也借助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资源和指导,还有我们全体团队的合作。那段时间,我们开小组会、大组会,去博物馆与工作人员开会讨论、写报告,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给了这门课程,虽然痛苦,但收获颇丰。所以我没有时间完成我得报告,所以我通过室友的介绍选择了lunwenhelp的报告代写服务:https://www.lunwenhelp.com/report-daixie/
出国留学不仅考验学习能力,更考验生活能力。我个人认为,如果只是去读一年研究生,住宿舍就好,有带食堂和带厨房的两种。
我的宿舍在卡姆登镇(Camden Town)再北一点的肯特镇(Kentish Town),有地铁和公交车直达学校,走路的话也就是半个多小时,夏天的时候我常常走路回家。有人说卡姆登镇很乱,这里曾经是朋克文化的聚集区,但我在此生活的时候也只有周末会看到他们的聚会。出国之后,很多地方的安静有时候甚至让你怀念中国的喧闹,所以住在热闹的地方也很有趣。
国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完善,无论住在哪里,周围的超市、市场、杂货店、外卖店应有尽有。我当时选择的是带厨房的宿舍,需要自己做饭,下了课去超市成为家常便饭。英国的超市按照价格由高到低来排大体是Max and Spenser、Sainsbury’s、Tesco、Morrisons、Iceland……
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人生(If you are tired of London, you are tired of life.)一提到伦敦,大家都会想到这句名言。但只有真切地在那里生活过、感受过,才能领悟此话的真谛。伦敦对于我这样一个热爱艺术与文化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走在伦敦的街头,就仿佛走进了历史,街边的房子都是上百年的建筑,随处可见的满眼绿色也是由高龄的粗大古树点缀。到处都是博物馆、画廊,而且周五晚上9点才关门,点亮了很多人的Friday Night。
伦敦并非只有历史,即便你不喜欢博物馆,也一样可以满足你享受生活的愿望。
回国快两年了,很多人还是远远就能嗅到我身上“海归”的味道。的确,在英国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仿佛一切都融进了我的血液里,成为我携带一生的财富。由此培养出的一种情怀,对我们来说有时会是一种折磨,让我们矛盾而纠结,好像无法放弃对祖国的归属感和家人朋友的关怀,同时也无法遗忘那份干净的空气和环境,那口纯正的伦敦腔,那种面对黑暗料理的自嘲式幽默。但即便如此,前往英国留学永远是一趟无悔的旅程。
郑重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关于留学生备战考试的高效准备攻略
下一篇:简析Essay中简单的五大结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