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学姐分享留学期间的学术生活
时间:2023-03-20 10:24:03 阅读:90
学期过的飞快,感觉还是要好好reflect一下。学期末几周太忙,chrome收藏夹栏里公众号登陆的页面都没怎么开过,更不要说写文了,被finalpaper折磨的不成人样。考试周其实不算特别紧张,所有due都在上课最后一周解决掉了。所以本来想在准备考试之余写写reflection,但还是输给了拖延症。
1. 学术
这学期四门课,最终2个A和2个A-还算是可以接受的成绩吧,虽然A-拿的很委屈。本想着好像没干什么,就好好学习逐梦一波4.0,然而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先讲Writing有时候吧,觉得写paper跟写推文有点像,但一个是为了完成作业,一个是有感而发:脑子有东西的时候,一个多小时一千字,没东西的时候三个小时一百字。一开始拿的C+,到后面的一篇A,确实过程还挺坎坷(为自己的final grade点蜡)。掐着手指数了数,在USC熬的所有夜和通宵都是为了writing,并同时发现自己最productive高产的时间是三点之后,Yepp,是凌晨三点之后。
写作能力的提高还是看得见的。从第一篇连thesis都说不清楚,都后来能(抓住prof口味)写出来一个确实挺不错的thesis。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要写idea-driven essay,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每段一个独立的分论点写个两三段body就完事,得是一个连贯的idea环环相扣,写作难度可见一斑,正当我为essay发愁的时候室友给我推荐了essay代写机构,让我茅塞顿开,没想到出分的时候也是让我意外惊喜。
高中时候就看过很多推文包括身边的实例说国际生上写作课,难上加难。除了本身语言能力问题之外,还有潜在的歧视问题。自己经历下来感觉还好,美国学生的文章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牛逼,可能就是用词和语句更好一些,但教授主要还是通过你的论述本身来看你是否具有逻辑思辨能力。拿A是很难,但美国学生也不是随便写写就能拿A的啊,万万不可一开始就抱着害怕和不可能拿A的心态去写。这就跟“女生到了高中之后理科学不过男生”一样,说的多了,反而会变成自己学不好的借口了。
发现这学期颠覆三观最多的大概也就是writing了。Linguistic作为一门GE,language and mind结果学口腔发声结构,音标、阅读障碍之类的,反正好好学下来还挺有意思的。
数学没有换掉,上的最简单的Cal 1,用的最蠢的Wiley Plus。不过教授人很好,当时Wiley上有一道作业我怎么填正确答案都一直说我错,就发了个email给prof。回复如下:“I looked into this problem and I don't see any obvious glitches, so I'm not sure what's going on here. But it's clear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 so I'll just go in and change your score now.”
整体来说,感觉国内和美国教育比较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国内更结果导向,美国更过程导向。国内说白了就是看分,刷题刷多了直到看题就知道怎么做(也因此大家都来问我数学题);但美国真的不那么在意你的分数如何,更注重给你讲(可能会被国内老师忽略的)公式推导过程。Writ的教授说过,你如何选择这篇文章的结构应该基于你觉得如何能够更好让你的idea shine through,不会过多抠语法问题,而是论点本身。
教授的重要性。从GPA而言,的确easy grader更受欢迎,不同教授给分/curve都差很多。抛开成绩不谈的话,本身资历其实更重要。WBB的freshman academy(就是每周一节,主要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大佬来给我们做guest speaker做bootcamp)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马勺的Dean Ellis和Rob Malcom,Johnny Walker全球Marketing的头儿。有幸被邀请参加晚宴,跟他们聊天,不约而同两个人都十分强调要look at every change a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把每个或大或小的改变都当成自己成长和学习的机会。Mr. Malcom跑遍了世界各种地方,他一位老朋友曾经评价他:He's not American anymore. 他把这个看成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经常看到朋友圈学Communication或者社科的同学说感觉自己教授脑子像知识宝库,随便讲什么都能跟你讨论起来。羡慕,但我这学期还没这种教授。有那么一两个Guest Speaker确实有enlighten me,希望之后会有更多吧。
1. 学术
这学期四门课,最终2个A和2个A-还算是可以接受的成绩吧,虽然A-拿的很委屈。本想着好像没干什么,就好好学习逐梦一波4.0,然而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先讲Writing有时候吧,觉得写paper跟写推文有点像,但一个是为了完成作业,一个是有感而发:脑子有东西的时候,一个多小时一千字,没东西的时候三个小时一百字。一开始拿的C+,到后面的一篇A,确实过程还挺坎坷(为自己的final grade点蜡)。掐着手指数了数,在USC熬的所有夜和通宵都是为了writing,并同时发现自己最productive高产的时间是三点之后,Yepp,是凌晨三点之后。
写作能力的提高还是看得见的。从第一篇连thesis都说不清楚,都后来能(抓住prof口味)写出来一个确实挺不错的thesis。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要写idea-driven essay,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每段一个独立的分论点写个两三段body就完事,得是一个连贯的idea环环相扣,写作难度可见一斑,正当我为essay发愁的时候室友给我推荐了essay代写机构,让我茅塞顿开,没想到出分的时候也是让我意外惊喜。
高中时候就看过很多推文包括身边的实例说国际生上写作课,难上加难。除了本身语言能力问题之外,还有潜在的歧视问题。自己经历下来感觉还好,美国学生的文章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牛逼,可能就是用词和语句更好一些,但教授主要还是通过你的论述本身来看你是否具有逻辑思辨能力。拿A是很难,但美国学生也不是随便写写就能拿A的啊,万万不可一开始就抱着害怕和不可能拿A的心态去写。这就跟“女生到了高中之后理科学不过男生”一样,说的多了,反而会变成自己学不好的借口了。
发现这学期颠覆三观最多的大概也就是writing了。Linguistic作为一门GE,language and mind结果学口腔发声结构,音标、阅读障碍之类的,反正好好学下来还挺有意思的。
数学没有换掉,上的最简单的Cal 1,用的最蠢的Wiley Plus。不过教授人很好,当时Wiley上有一道作业我怎么填正确答案都一直说我错,就发了个email给prof。回复如下:“I looked into this problem and I don't see any obvious glitches, so I'm not sure what's going on here. But it's clear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 so I'll just go in and change your score now.”
整体来说,感觉国内和美国教育比较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国内更结果导向,美国更过程导向。国内说白了就是看分,刷题刷多了直到看题就知道怎么做(也因此大家都来问我数学题);但美国真的不那么在意你的分数如何,更注重给你讲(可能会被国内老师忽略的)公式推导过程。Writ的教授说过,你如何选择这篇文章的结构应该基于你觉得如何能够更好让你的idea shine through,不会过多抠语法问题,而是论点本身。
教授的重要性。从GPA而言,的确easy grader更受欢迎,不同教授给分/curve都差很多。抛开成绩不谈的话,本身资历其实更重要。WBB的freshman academy(就是每周一节,主要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大佬来给我们做guest speaker做bootcamp)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马勺的Dean Ellis和Rob Malcom,Johnny Walker全球Marketing的头儿。有幸被邀请参加晚宴,跟他们聊天,不约而同两个人都十分强调要look at every change a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把每个或大或小的改变都当成自己成长和学习的机会。Mr. Malcom跑遍了世界各种地方,他一位老朋友曾经评价他:He's not American anymore. 他把这个看成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经常看到朋友圈学Communication或者社科的同学说感觉自己教授脑子像知识宝库,随便讲什么都能跟你讨论起来。羡慕,但我这学期还没这种教授。有那么一两个Guest Speaker确实有enlighten me,希望之后会有更多吧。
郑重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一篇:网课代修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退款?
相关推荐